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罗源县环境保护领域守信联合激...
发布时间: 2017-12-14 16:57:44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罗源县环境保护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加快我县环境保护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营造诚信社会环境,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市环保局的部署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了《罗源县环境保护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罗源县环境保护局
2017年11月17日
罗源县环境保护领域
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方案
根据《罗源县关于落实社会信用建设规划提升信用水平的工作方案》(罗政办〔2017〕163号)、《中共罗源县委办公室、罗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罗源县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实施方案>的通知》罗委办〔2017〕143号)、福州市环保局《关于印发<福州市对环境环保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实施方案>通知》(榕环保〔2017〕360号)文件精神,制定《罗源县环境保护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方案》。
一、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
罗源县环境保护局按照《福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榕环保综〔2016〕115号)要求,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原则上针对有注册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评价工作实行强制评价与自愿参评相结合的原则,实行省、市、县三级分级管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生态保护和社会监督四个方面,根据评价内容和评分标准综合评价,确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不良企业。评价周期原则上为一年,评价结果反映企业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环境信用状况。
评价年度内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评定为“环保不良企业”:
1.因环境违法行为构成环境犯罪的;
2.2015年1月1日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按规定通过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的;
3.2015年1月1日起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未建成、环保措施未落实、未经环保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4.2015年1月1日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5.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
6.私设暗管或者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等排放、倾倒、处置水污染物,或者通过私设旁路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7.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或者向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经营许可范围的单位或个人提供或者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
8.环境违法行为造成污染导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的;
9.环境违法行为对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居住功能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
10.违法从事自然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开发建设活动,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
11.被环保部门挂牌督办,整改逾期未完成的,或者被环保部门责令停产整治后拒不停产、擅自恢复生产的;
12.因企业原因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
13.以暴力、威胁等方式拒绝、阻挠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检查的;
14.违反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对重污染天气响应不力的;
15.应当参评却拒绝参评的。
二、环境保护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实施对象
环境保护领域守信激励对象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中的“环保诚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
环境保护领域失信惩戒对象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中的“环保不良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
三、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
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规定,对守信和失信对象采取下列一种或多种措施(详见附件):
(一)对环保诚信企业的守信激励措施
1、县环境保护局可采取以下激励措施:
(1)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或其他补助资金,支持开展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等;
(2)企业及其负责人优先参与各类环保评优评先;
(3)相应减少“随机抽查”和监督性监测频次;
(4)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其他激励性措施。
2.各行政管理部门可采取以下联合激励措施:
(1)各行政管理部门在重大项目建设招标过程中应当优先选择。
(2)各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环保诚信企业”开展日常监管,办理审批手续时,适度减少日常监督检查,优先办理各项业务。
(3)各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对资金安排、技术支持、行业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对“环保诚信企业”给予适当优先安排。
(二)对环保不良企业的失信惩戒措施
1、县环境保护局应采取以下惩戒措施加强监管:
(1)列入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对象,增加“随机抽查”和监督性监测频次,加强监督检查。
(2)不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环保资金补助,不列为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和环保科技项目。
(3)取消环保部门组织的评优评先等资格,在其他部门组织的评优评先活动征求环保部门意见时出具否定性意见,并建议对环保不良企业不予授予先进企业或个人的荣誉称号。
(4)责令其向社会公布改善环境行为的计划或承诺书。
(5)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其他惩戒性措施。
2、参照《对环境保护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发改财金〔2016〕1580号),县环保局联合县发改局、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文明办、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局、县商务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安监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人民银行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实施以下联合惩戒措施:
(1)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实施单位:县国土局)
(2)限制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3)禁止作为供应商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单位:县财政局)
(4)限制参与财政投资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投标活动。(实施单位:县商务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
(5)限制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实施单位: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人民银行罗源支行)
(6)依法限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单位:县安监局)
(7)对弄虚作假的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撤销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实施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8)限制注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实施单位:人民银行罗源支行)
(9)对于享受环保电价加价的燃煤电厂,没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排放超标相应时段的环保电价款,并从重处以罚款。(实施单位:县发改局)
(10)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规定,自处罚决定下达的次月起36 个月内,不得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实施单位:县财政局、县国税局)
(11)存在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等违法行为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规定,停止执行已经享受的环境保护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实施单位: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
(12)停止执行相关财政性资金支持,或者限制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实施单位:县财政局)
(13)停止执行市县级投资等领域相关优惠性政策,或者对其关于享受相关优惠性政策的申请不予批准。(实施单位:县财政局、县发改局)
(14)失信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负责人适用中央统战部等14 个部门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有关规定的,不应推荐其为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也不得评优表彰。(实施单位:县委统战部)
(15)对失信生产经营单位,不得授予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已获得荣誉称号的予以撤销;对失信生产经营单位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不得授予道德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已获得荣誉称号的予以撤销。(实施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
(16)各市场监管、行业主管部门将失信生产经营单位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提高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实施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
(17)各部门依法实施的其他惩戒措施:
①没收机动车销售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实施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②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人处以拘留(实施单位:县公安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局、县市场监管局)
四、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奖惩的实施方式
(一)推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县环保局根据省环保厅、市环保局公布的年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将环境保护领域的“环保诚信企业”和“环保不良企业”名单推送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同时政务公开等网站向社会公布。
(二)建立联合惩戒定期通报机制。各相关部门根据县环保局推送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按照自身职责开展联合惩戒工作,并定期将联合惩戒措施的实施情况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惩戒子系统进行推送。
(三)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县环保局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行动态管理。信用评价结果公布后,“环保不良企业”主动改善环境行为、实施有效整改并提交调整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对有关评价项目进行调整的,县环保局受理参评企业提交的调整申请材料后,应及时组织进行核实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上报、调整。“环保不良企业”具有前述“一票否接”相关行为的,一年内不得调整评价等级。县(市)环保局在确定企业评价结果调整后,及时将调整信息推送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在相关网站向社会公示。
(四)企业年度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的有效期限为一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评价管理。罗源县环保局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应当公开、公平、公正,不得向参评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的信息采集、评价定级、结果反馈、信息公开等过程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做到信息真实,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对谎报、瞒报、弄虚作假行为涉嫌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依照《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配套规定处理。
(二)做好宣传教育。围绕企业环保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及时发布“信用工作”动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发挥诚信促进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强化行业自律,促进企业守信用信。